第539章 【香港方块】-《我要做港岛豪门》
第(1/3)页
观塘。
吴光耀和盛天昭夫出席了索尼在港岛投资的街机、游戏主机生产工厂开幕仪式。
这是联想集团在香港投资的第三个大型工厂,这三个大型工厂分别生产彩电、随身听、游戏机。
光这三个大型工厂,就需要聘用工人上万名;
联想集团还投资了十几家小型工厂,生产一些零部件。
而此时的香港,电子厂雇佣的工人总人数已经高达5万人。
1959年,联系集团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本地称为原子粒收音机)。
该厂是吴光耀布局港岛的第一步,这个收音机工厂当时是每月生产4000部收音机;
除了供应香港本地市场,大部分收音机用于出口海外。
香港电子工业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
香港收音机的生产开始在此地蔓开,1960年香港有4家收音机工厂,1961年增至13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
这个日见蓬勃的制造行业,当时主要在小型住宅单位内进行,只需几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装配数以百计的收音机。
60年代开始,联想集团陆陆续续在香港投资了大量的电子工厂,也带动了日本的松下、惠普等前往香港投资。
此外,在60年代初,几家美国著名的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装配分立组件,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也推动了香港电子业的极速发展。
数据来看,1960年香港电子厂仅6家,1972年这数字就已经变成了260家,雇佣工人人数也从183人增至5万人。
在这期间,香港电子厂曾为美国生产过一些国防用的电子产品,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可以说此时的香港电子业,是排在韩国、新加坡、台湾前面的存在。
香港电子产业之所以在这段时间发展迅速,完全得益于自身特点和“性格”:
1,香港是自由港,进出口不课税,待遇优惠;
2,香港渠道多,消息灵通;
3,小厂非常多,大厂都是外资。
这样就非常灵活,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时间,美国要8个月,日本要5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个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