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汾水(上)-《晋末长剑》


    第(2/3)页

    巡视完一个粮囤后,他又接连看了七八个。

    有的已经装满了粮食,有的只铺了一个底,各不相同。

    只从目测来看,二十万斛差不多是有的。而这些粮食,都是远近各庄园、坞堡按各自的摊派份额,遣人用马车送来的。

    “数日后还有五万斛夏麦送来,点齐后,抓紧送往晋阳,此事由度支中郎将协同办理。”邵勋看着殷羡,说道。

    “是。”殷羡脸色不是很好看,但还是应道。

    运输是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的职责。

    今年二三月间,度支中郎将杨宝来了一趟平阳,将“业务”发展到了这边。

    往晋阳转运粮草,当然要尽可能避免陆路转运了,而这也是邵勋来巡视的主要原因,他要看看汾水航运的条件。

    “刘聪市材造船,只为享乐,却不利用漕运。”说这话时,邵勋面不红心不跳,道:“岂不闻秦穆公泛舟之役?浍水上的梁柱拆了没?”

    “已经拆了。”唐剑说道:“仆亲自领兵拆毁,凡十三根。”

    唐剑所说的十三根木桩位于汾水、浍水交汇处,柱径五尺,裁于水平,传闻是“晋平公之故梁”,“物在水中,故能持久而不败也”。

    简单来说,晋平公时都绛,在汾水边建了个临水宫殿,名虒(sī)祁宫,可能有部分建筑在河面上方,故用木桩支撑,原来多少根不知道,现在还剩十三根。

    邵勋听了觉得不可思议,这都八百多年了,木桩还能存在?怕不是后人所置,以讹传讹之下,说成是晋平公时代的——历史上这十三根木桩北魏时代仍有,被郦道元记载,隋朝时才拆除,使得其不再阻碍航运。

    “浍水、汾水两岸良田无数,今夏大稔,若以船载粮,一船可载一千二百斛,而牛车一车才四十斛,耗费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邵勋说道:“秦穆公泛舟之役乃冬春枯水时节,而今乃夏秋丰水之际,刘聪不利用,我却要用。高显仓如何了?”

    “夏收之后开始营建。”殷羡回道:“今年定能完工。”

    “完工之后,河东及左近县乡粮草,尽输此地。”邵勋吩咐道:“高显向北之蒙坑,可转陆运,至此地再转水运,直趋平阳、杨县等地。”

    高显就在今天曲沃境内。

    高显往北就是著名的蒙坑,位于今曲沃与襄汾县之间。

    从地理上来说,这是一条南北向的黄土冲沟,却不知怎么冲出来的。或许,古时候的汾水比较暴烈吧。

    因为沟通河东、平阳二郡,地势又比较险要,历史上爆发过多次重大战役,北魏、后秦以及北周、北齐皆在此打过主力会战,赢的一方基本都统一北方了。

    邵勋与刘聪的大战于闻喜爆发。

    侯飞虎击溃刘聪主力后,逾高显,入蒙坑,长驱二百里直下平阳,期间未受大的阻碍,可见当时匈奴人已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

    这一段是不能通航的,大概有几十里的样子,故需陆路转运。

    逆汾水而上,过平阳、杨县等地,进入永安县境内,仍可通航。

    但冠爵津(雀鼠谷)段的汾水之中有很多礁石,无法通航,还得转陆路运至介休,这一段南北百余里。

    进入太原盆地后,汾水河面比较宽阔,水量很大,可一直通航到晋阳。

    总体而言,需要陆路转运的里程不多,已经尽可能利用了航运,极大降低了道途损耗,也极大减少了役徒征发的数量,对百姓而言是一种解脱。

    去年与鲜卑的那场战争太仓促了。

    好不容易征集来的粮草,大部分耗费在了陆路转运之中,以至于百姓饿得头晕眼花,长途转运更是苦不堪言,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

    战争损耗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损耗在何处?征发役徒长途转运资粮是重灾区,而不仅仅是战场上死伤的那点人。

    能利用水运是最好的。

    巡视完邸阁后,邵勋在殷羡、唐剑的陪同下巡视农田。

    “大王若想北伐,还是得治太原。”殷羡亦步亦趋跟在后头,说道:“汾、沁、漳、涑、滹沱、赤洪等水,皆晋之巨川也。而食其利者,多在太原。”

    “冠爵津以南之平阳、河东,田高而川下,灌溉繁难,颇费民力。”

    “新兴、雁门二郡,水劲而沙浮,涸溢无定。”

    “独享汾水之利者,实在太原。若太原大治,则军粮无忧。”

    “哦?河东、平阳二郡向称富庶,洪乔竟然以为不得汾水之利?”邵勋奇道。

    “然也。”殷羡说道:“若广建陂池,多疏河渠,引水灌溉,则大获其利。”

    “需多少人?”

    “若能广发河东、平阳、西河、上党、弘农、河内乃至河南诸郡丁壮,一两年便可见到成效。”殷羡小心翼翼地看了眼邵勋,低头说道。

    “此为丞相之意?”邵勋反问道。

    殷羡一时语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