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乡情-《晋末长剑》


    第(3/3)页

    “姐夫。”逛到家门口时,一少年见得冯八尺,立刻行礼。

    冯八尺点了点头,问道:“住得习惯吗?”

    “姐夫家里挺好的。”少年腼腆地回道。

    冯八尺虚荣心顿时爆棚,嘴止不住咧了起来。

    妻子家里在安平韩氏中只能说是旁支,遭灾以后挺不住了,一帮亲戚便麻利地收拾细软、粮食,坐着牛车南下平丘,投奔冯八尺,刚到没几天。

    “好好读书。”冯八尺端着姐夫的架子,叮嘱了一句:“别像你姐夫我,大字不识一个,龙骧府部曲长史空出来了,也轮不到我。”

    “姐夫不是要当副部曲将了么?”少年问道。

    “别乱说。胡黑子只是走失了,万一回来了,还是副部曲将。”说起这事时,冯八尺唏嘘不已。

    此番出战,平丘龙骧府出动了三百人,就是他所领之部,配了一个副部曲将、部曲长史下来带队,结果这俩人都没能回来,一个受伤不能动,被遗弃了,一个在天池外被鲜卑人拦截走散了,不知所终。

    最后还是冯八尺收拾余众,在羯人骑兵的接应下,退回了天池。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同时也是武人上升的阶梯。

    副部曲将、部曲长史都是八品官,而今空了出来,冯八尺机会很大,说不定年前就有委任下来。

    就目前而言,他这个家族还非常单薄。

    流民出身的他已经没了父母兄弟,两个孩子很小,他就是家中的顶梁柱。一旦如同他那两个前上司一般没能回来,这个家也就败落了。

    冯八尺的境遇其实就是梁王邵勋的境遇,崛起太速,底蕴薄弱,根基不稳。

    他就是武人新贵的缩影。

    “听你说年后要去石楼?”冯八尺突然想到一事,问道。

    “是。”少年回道:“我饱读诗书十载,教胡人读书还是可胜任的。”

    “石楼县设立没几年,什么都没有,山胡一大堆,真要去?你好歹也是名家子弟。实在不行,就落籍平丘吧,姐夫去龙骧府改一下,荫免你一家赋役,好好读书算了。”冯八尺忍不住说道。

    少年摇了摇头,有些丧气道:“安平遭灾三年,家业尽毁,还不如去石楼碰碰运气。大王于胡风浓郁之地设郡博士、县教谕,必有所指,说不定是一条门路。”

    一个士族内部也分三六九等,也有竞争,旁支庶出子弟的日子真没想象中那么好。

    一个郡的孝廉名额就那么多,几个郡姓争夺,分到一家头上的名额十分有限,然后内部再决定分配给谁。

    门荫入仕名额同样要内部分配。再者,河北士族功劳不大,哪来多少门荫入仕的机会?

    至于高官征辟,那更要看中枢乃至州郡一级有多少河北人当官了。

    河北籍高官多,他们就会多征辟河北士人,如今么——难!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太尉王衍。

    他点评说谁好话,那个人就会被高官征辟。

    几十年下来,他手里不知道攒了多少人情,可以运作多少官员,说出来都吓死人。于是乎,一大堆青徐士人向他靠拢,渐渐形成了庞大的政治集团。

    河北本来出了个卢子道,可惜名气差王衍太多了,再加上素有心胸狭窄的恶名,门户之见甚重,出了河北就不好使,运作官位的能力差了王衍一大截。

    河北现在隐隐有呼声,实在不行让清河崔氏上,范阳卢氏退位让贤,可见一斑。

    安平韩氏在河北地位不高,作为旁支子弟,别指望家族能给你多少帮助。

    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着安平韩氏这块招牌,凭借自身的能力、交际圈子乃至一点点运气,获得高官的赏识——太原温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得王衍赏识,又交好梁王妃的兄长庾亮,一步登天。

    再不济,想办法拜个师,扩展下人脉。

    可惜这两条路他都走不通,只能去胡人扎堆的新设县乡碰运气。

    冯八尺不太懂士族玩的这一套,但他明白一点,无论文武,出身差的人想要往上爬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梁王不撕开那条黑沉沉的铁幕,给他们底层文人、武人打开上升通道,绝对没有起势的机会。

    说到底,他们这类人就是要抱团支持梁王,不然这天下还是王衍之辈一手遮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