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一句话的威力-《席卷天下》
第(2/3)页
比如,像是中原的绝大多数地区用马当然是比较合适,可要是到了长江以南之后就不合适了,那是牛比马更适合在泥泞之中耕作,考虑到的不是速度,是畜力的持久以及力气。
要是让中南半岛以马匹作为主要农耕畜力显然也不合适,动物的腿和蹄注定会在什么环境更适应,强行扭转只有苦头吃。
现如今的汉国,北方大多是使用马匹来作为农耕主要畜力,南方则是采用牛,那就是地域的限制。
汉国并不缺乏牧场,雁门郡以北的草原皆在汉人的控制之下,渤海郡以北自古以来也是一个育马地,再有陇西郡这个已经被诸夏利用很久的草原,汉人有太多的地方能够用来放牧了。
谢安说是要平掉自己职责范围内那些残余的羌人和氐人,指的是依然还在反抗的那些人,并不针对其余地方。
汉国现如今接近一千八百万人口,事实上并不全是地地道道的诸夏苗裔,许许多多其实是汉化了的胡人,又或者是为了活命努力做好汉人的胡人。
在汉国可不是自己说是汉人就真的是汉人,生活习惯是一方面,语言又是一大考验,那可是互相监督的制度,导致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就算不是汉人,长久下来也是汉人了。
有明确的数据,自胡人灭掉西晋之后,长江以北真正的汉人是一再减少,到刘彦灭掉石碣赵国之前,石碣赵国的官方人口登记仅有三百一十五万左右。这个人口数量其实是相当不靠谱的。
石碣赵国的人口登记是各大城为主,对于城池之外的人肯定没有进行登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出现在官方人口登记上面。
汉国每攻下一地,稍微安稳下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人口登记,止于汉国灭掉石碣赵国之后,进行的一连串人口普查以及登记,一开始的人口是七百万左右。
七百万人真正是汉人的不会超过三百万,也就是说有四百万人是在拒绝自己是名汉人会被干掉的前提下认为自己就是汉人。汉国对冒充的现象是一种放纵态度,只要手上没有沾了汉人的鲜血,愿意成为一名汉人相反还感到欢迎。
羌人和氐人比起其余胡人汉化的现象更多,在石碣赵国没有灭亡之前,相当多的羌人和氐人实际上比汉人还更像汉人,那是他们觉得汉文明很高、大、上,又觉得自己阔绰之后想要有点涵养,都在以汉文明的礼节和价值观来要求自己。
刘彦对于胡人认为自己是一名汉人并不排斥,要是没有他来进行干涉,五胡乱华期间相当多的胡人本身就自行汉化,后面也真的成了汉人。而他不干涉的主要原因是,中原的汉人也就只剩下那么多,算上东晋小朝廷治下四五百万(历史记载为五百四十万),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多,真的是要变成少1数1民1族了。
现在的汉国就是处在一个融合的过程当中,导致的是所拥有的技能几乎全了,又成为上古先秦时期那种既掌握农耕又掌握放牧的民族特性,可不是只会农耕技术,将放牧技能给丢掉。
还有一点必须要承认的是,恰恰就是因为都叫汉人却成份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对农耕不熟,除了放牧之外,加入军队就成了相当多人的单选项,维持着汉军的补充。
“寡人不希望在明岁听到此地不服的消息。”
“诺!”
国家要充实关中,按照纪昌的计划,第一阶段是关中至少要有两百万以上的人口,迁移而来的百姓可不会是全部安置在长安,还是会分流疏导到各郡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