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什么?” 张庸愕然。 难以置信。 西安到成都没铁路? 怎么可能? “我说,从西安到成都,没有铁路。” “真的没有?” “看来,你对我们川渝并不了解。我们川渝,山岭崎岖,修建铁路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几次修建铁路的建议,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搁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铁路。” “啊?” 张庸皱眉。 看来是自己记错了。 完蛋。偌大的川渝,居然没有铁路。 重庆到成都,没有铁路。 西安到成都,也没铁路。 那成都这个天府之国,交通很不方便啊! 难怪古人要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落后了。 真的。太落后了。 难怪川军这么穷。 以致出川抗战的时候,被阎老西嫌弃为“叫花子”部队。 唉,自己一路扶贫,也应该到川军了。 “那好吧。宪兵就不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去。如果你们要杀我,还希望王师长亲自动手。让我死得其所。” “专员,这样不利于团结的话就没有必要说了吧。” “好。好。” 张庸收住话头。 心想,你们川军也懂得团结? 不是我说,所有军阀派系里面,最不团结就是你们川军。 晋军有核心人物阎老西。 滇军有核心人物云南龙。 桂系有李、白。 东北军有小帅。 十七路军有杨总指挥。 他们都能一言九鼎。统领整个派系。 唯独你们川军的刘大帅,无法统领整个派系。内部山头很多。 张庸之所以敢孤身前往成都,也是看准川军内部的不团结。哪怕是刘大帅下令扣押他,其他人也不会同意的。 事实上,刘大帅也没有这样的魄力。他这个川军统帅,是有水分的。 这也是以后川军奔赴前线,被老蒋分拆的七零八落的原因。主帅不给力啊!而且早死。 刘湘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好像是在抗战初期。反正后期是没有出场了。据说是得重病? 不知道阿莫西林有没有效果? 甭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他灌几十片? 想多了…… 想多了…… “王师长,咱们说点正事。” “你说。” “你将你们川军的枪械口径还有大小炮口径报备一下。我好有个基本概念。” “那可多了。专员听好了。” “你说。” “七九步枪。水连珠。三八大盖。勒伯尔、英七七、花机关、驳壳枪……” “炮呢?” “50毫米小炮……” “掷弹筒?” “对。” “这个弹药我没有。” “嗯?” “你说其他炮。” “六零迫。八二迫。七五山炮。” “没有其他的了?” “没有了。” “那好。我都记住了。” 张庸若有所思。 看来,川军的武器,的确很杂。而且很差。 75毫米山炮,已经是他们拥有的最大口径的炮火。连超过100毫米的都没有。 倒不是川军穷。而是地形限制。 川军处在内陆,无论哪个方向,都无法和外国人直接接触。 无论和谁做生意,都必须经过其他人的防区。这也就导致对外购买武器弹药,会显得格外的困难。 既然无法外购,那只有自产。但是川军的自产能力,又要比阎老西差得太远。 在所有地方军阀里面,自给生产搞的最好的,其实是阎老西。太原兵工厂还是很有实力的。可惜,后来也丢给日寇了。 “王师长,你在哪里?” “我就在成都啊!” “你的部队呢?” “也驻扎在成都附近。” “那好。你跟大帅说,我要求你安排一个团进驻凤凰山机场。” “专员,你这是让我为难啊!” “王师长,我是有诚意的。你们多少也得表示一点诚意吧!” “好,我先请示大帅。然后回复你。” “我等你。” 张庸挂掉了电话。 默默的盘算着,要如何扶贫。 川军是需要持续输血的。因为他的部队数量很多。 后来开赴前线的川军,应该有三十万左右。虽然战斗力不行。但是人数真的很多。 “报告!” 韩立到来。 张庸点点头。示意他进来。 韩立快步进来。将一份密电递给张庸。是复兴社特务处发来的。 确切来说,是戴老板发来的。 内容很简单。就是日酋喜多诚一在成都活动。 “喜多诚一?” “他居然在?” 张庸努力在记忆里搜索这个名字。 不太准确。但是有印象。知道对方是日寇高级军官之一。至少中将级别。 这个家伙在成都做什么?想要挑拨川军? 波谲云诡。暗流涌动啊! 各方都有很多小九九。有很多小秘密。 不过,卢沟桥事变,反而是激荡起华夏人民的同仇敌忾之心。 大家暂时放下小九九。同心协力抗日。 最终将日寇推入深渊。 如果日寇那边也有人重生,或者穿越,或许不会发动卢沟桥事变? 还是那句话—— 你可以决定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但是无法决定什么时候结束。 闭目养神。 眯着了一小会。王魁远还没回电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