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 忙-《科技之锤》


    第(2/3)页

    在做出决定之后,据说宁为开始设计指令集,华为才开始着手组建宁思实验室,到现在十一月底,两个半月时间,宁思实验室也不过刚刚筹建完毕一个月左右,而且核心团队许多人,还是实验室内部支援过来的。

    如果走社招,挖人,这点时间显然不够,校招更不可能,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不可能直接分配到这种直接出成果的部门。

    能够一个多月完成宁思实验室核心团队的组建,还得感谢合作方给予的不少帮助。

    然而大家刚刚用一个月时间磨合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开始对宁为之前提供的一些指令集思路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这次会议让所有人瞪大了眼睛。

    这人竟然单枪匹马的把指令集完成了?

    不,也不能说是单枪匹马,毕竟还是有三月智能平台的全力支持,不过真要说起来,三月智能平台给予宁思的权限也是很高的,起码相对于实验室其他项目,宁思实验室提交的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往往能有优先排序,如果是重复性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即便是被系统驳回,也会同步提供近期的计算结果作为参考。

    所以大家是很有信心的。

    早早就曾喊出过口号,半年内一定要辅佐宁教授,完成全新指令集的构架跟编译器。

    真的,这特么是内部用来打鸡血的口号!

    当然这里的指令集可是要用于全新三维硅通管cpu设计的,可跟那些大部分都被市场淘汰掉的妖艳产品不一样,整套指令集跟编译器要体现出优异的性能,要有跟市场上流行的指令集不一样的地方,底层设计总要一些方面比经过市场检验的指令集更为优秀,所以半年时间并不算是特别夸张。

    同样大家也需要这段时间来适应节奏,同时还要等待极简eda那边提供完整的工具链……

    然而万万没想到啊,大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宁为却已经独立将指令集完成了,半年?不存在的,满打满算大概只用了两个月零九天……

    于是辅助工作大概要变成学习跟了解。

    这个时候大家大概体会到了当年余兴伟协助宁为设计湍流算法的感觉。

    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人家却把事情都先做完了。

    甚至这个阶段,极简eda针对三维硅通管大型cpu设计工具还在紧张的制作之中,现在的版本工具链还不够完整。

    这大概算是给大家留够了充足的学习时间……

    对于宁思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来说,心情大概是极为复杂的。

    当然对于华为跟其合作伙伴来说,肯定是极为愉悦的。

    研发速度越快,意味着投入的资金越少,不说别的,宁思实验室一线研发人员总计700多号人,加上后勤、行政、财务等等人员近千人的规模总是有的。

    购买各种保险跟员工福利,按照月平均每个人头需要支出40k计算,一个月就是四千万的费用,提前半年完成既定任务意味着光是人力支出方面能节省2.4亿的研发成本。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宁为的价值了。

    当然站在宁为的角度他也是没有办法。

    整个三维硅通管背后的cpu生产设计链条他可以甩手不管,但最初的芯片指令集跟架构设计领域,他是责无旁贷的。而且短期内这件事还真没法完全放手交给别人去做。

    偏偏他不管是短期还是中期他都还是很忙的。

    首先明年九月他就要正式带手底下的直博生了,这首先需要他抽出一部分精力。

    其次到了九月,宁班的孩子大二了,虽然他不需要直接代课,但也要开始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成绩了,毕竟到了大二阶段,有竞赛要参加了,燕北大学针对优秀学生的科研培养计划也开正式展开了,他也得想办法给自家几个得意门生更多的指导了……

    除此之外,到了年底一些活动他也必须去参加了。

    十一月中旬,酝酿了半年的院士增补名单已经正式公布了,宁为赫然在其中,入选华夏最年轻的数学院士,用田言真的话说,头顶上有了院士头衔,接下来有些会议他肯定是推不掉的。

    同时宁为还直接被选入了华夏科学院旗下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解决华夏战略需求中的重大数学问题,还没法拒绝。虽然暂时没给他安排什么任务,这也是大家都知道宁为最近在做指令集的项目,以后肯定事情会更多。

    除此之外,宁为还接到了通知。华科院的学术委员会已经开始讨论将宁为吸纳为正式委员……
    第(2/3)页